电话

    沈阳子谦心理咨询中心于二〇〇七年五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正式成立,是一家规范、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中心成立以来,赢得了大量来访者的信赖和认可,并被不同媒体多次采访和报道。
    “爱+专业”是沈阳子谦心理咨询中心的服务特色。在这里,我们拥...[详细]

预约电话:024-83893899 13236654159
微信公众号:
ZQXLZX2020
博客:
h

【特精彩】无法止歇的“思考”,是一种深度的

发布时间:2020-06-03 15:05:33 浏览人数:

		
佛陀说痛苦或受苦,
源自于欲望和渴求,
所以断欲是离苦的究竟之道。
 
所有的渴求,
全都是心智为了取代存在的喜悦,
而向外境和未来寻求救赎或成就。
 
 
 
“强迫性思考”是一种瘾
 
心智头脑是一个仪器,一个工具。它是为了一项特别的任务而用的。一旦任务完成,就要把它搁下。
 
而且,更因思考的失能和负面的性质,而使得大部分的思考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它造成生命能量严重的耗损。
 
这种强迫性的思考,其实是一个瘾头。瘾头的特性是什么?很简单:你没有停止它的选择。
 
我们何以会上了思考的瘾头?因为你跟思考认同。也就是说,你由头脑的活动和内容中,汲取你的自我感。因为你相信只要一停止思考,你就马上停止存在。
 
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根据个人和文化的制约,逐步架构出你是谁的心像图。我们不妨把这个虚幻的自我,称为我执(ego )。(下文出现的我执,皆是ego一词的翻译)
 
我执由心智活动所组成,它只能透过不断的思考而苟存。我执的意思因人而异,我在这里用意指的是一个虚假的自我。它是我们与心智无意识的认同而创造出来的。
 
 
 
我执,从未关切当下
 
对我执而言,当下这一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被认为是重要的。这整个真理的逆转,说明了一个事实:心智在我执的模式里无法良好运转。
 
它自始至终只关切着如何让过去起死回生。因为有了过去你又是谁呢?为了确保它的存续,为了从未来寻求纾解和实现,便不断地把自己投射到未来。
 
它说:有朝一日,等这个、那个发生的时候,我就会快乐、和平、万事如意了。” 
 
即使我执好像在关切当下的时候,那也不是它所看到的当下:由于它透过过去的眼睛在看当下,所以它把当下完全曲解了。
 
再不然就是把当下贬至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而这个目的,始终都铺呈在心智所投射出的未来。只要观察你的心智就不难明白。这就是它一惯的伎俩。当下这一刻掌握着通往解脱的钥匙。
 
可是只要你仍然是你的心智头脑,你就找不到当下这一刻。
 
 
超越思考,融入更广阔的意识
 
思考是我们极其珍贵的天赋,人没有了思考,只是变成另一种动物罢了。然而心智的这个优势,却也只不过是意识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被我们豢养成怪兽的心智,迟早会把我们给毁灭。
 
思考和意识不是同义词,思考只是意识的微小部分而已,思想没有意识无法存在,意识却不需要思想。开悟意谓着超越思想,而不是掉入思想之下的另一个属于动物或植物的层面。
 
开悟的状态里,你仍然会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你的心智进行思考,可是却以比以前更专注、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在这个时候,你多半只为了实用性的目的而思考。
 
你摆脱了不自主的内在对话,你多了一份内在的宁静。一旦你需要用到心智的时候,特别是需要创造性的方案时,你会以几分钟的间隔,摆荡在思想和静止、心智和无心之间。
 
无心就是没有思想的意识。唯有以这样的方式,创造性的思考才有可能。这是因为思想唯有在这种方式之下,才拥有真正的力量。
 
当思想不再与更广阔的意识领域接轨的时候,它便会快速地枯竭、疯狂、而产生破坏力。心智头脑实际上是一部求生的机器。它对别的心智发动攻击、进行自我防卫、搜集、储存、并分析资讯——这是它的拿手绝活,不过这根本不是创造。
 
所有真正的艺术家,无论他们知道与否,那个创造的灵感都来自一个无心的地方,都来自内在宁静。
 
然后再由心智,把创造的驱力和洞见形之于外。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也宣称他们是在心理的寂静中,产生了创造性的突破。
 
对知名数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进行的一项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惊讶。调查发现在创造性行为短暂而具决定性的阶段中,思考只扮演了次要的角色
 
 
因此,我敢断言,大多数科学家不具创意的原因很简单: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停止思考。
 
你身体的奇迹、生命的奇迹,都不是透过心智与思考而创造和维系的。显而易见的是,有一个远超过心智,比心智更伟大的智能在运作。
 
一个纵长只有千分之一寸的细胞,它的DNA 里,何以蕴藏着足以填满六十万张书页这么多的指令?我们对身体的作用知道得越多,使我们越能体会身体内在运作的智能有多么庞大,而我们知道的又是多么微不足道。
 
心智一旦与它重新联系,就会变成一个神奇无比的工具。然后它教会甘拜下风,效劳于一个比它更大的层面。
 
 
 
情绪,身体对心智的反应
 
有人说:“我陷在情绪里的时候,比陷在心智的时候多”。
 
我在这里使用心智这个字,代表的不只是思想,它还包括了你的情绪和无意识的心理——情绪反应模式。情绪在心智和身体的交会处生起。
 
它是身体对心智的反应或者说,是你的心智在身体里的反射。例如:一个攻击性的思想或敌意性的思想,会在身体里创造出能量的累聚,我们称它为愤怒。
 
身体开始准备战斗。你在生理、心理上受到威胁的念头,导致身体的收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恐惧的生理面。研究显示,强烈的情绪甚至会造成身体的生化改变。
 
生化改变代表了情绪的生理面或物质面向。当然,通常而言,你并不会意识到你所有的思想模式,往往只能透过观察情绪,你才能把它们带进意识之中。你越认同你的思考、好恶、批判、言诠,也就是说,你越不能观察意识的情况临在,你情绪的能量电荷就越强,无论你觉察与否。
 
如果你无法感觉到你的情绪,如果你断绝了与情绪的联系,它迟早会以一个生理问题或病症的形式或事件,让你在一个纯生理的层面经验到它。
 
最近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已经很多,我们无需在此过多着墨。一个强烈的无意识情绪模式,可能会以一个外显的事件,巧合地发生在你身上。
 
例如,我观察到某人携带了大量的愤怒,他没有察觉,也没有表达出来,那么他很可能会遭致其他愤怒者莫名其妙的言词或肢体攻击。
 
这是因为他们散发出强烈的愤怒波动,而被某人在潜意识里接收,因而引爆了他潜伏在内的愤怒。如果你在情绪的感觉上有困难,不妨先把注意力焦集在你身体内在的能量场上,从内在去感觉你的身体。
 
这么做也会让你触及到你的情绪。情绪是心智在身体里的反射。可是这两者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心智说而感受却说,或者相反的情况。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你的心智,身体会给你最忠实的反映。所以要审视你的情绪,最好是在你的身体里感觉它。
 
 
 
思想是谎言,感受才是真理
 
如果它们之间有很明显的冲突,那么思想是谎言,而感受才是真理。
 
它虽然不是有关你是谁的至终真理,却是你当时心智状态的相对真理的思想和无意识心理过程之间的冲突,是习以为常的事。你也许还没有办法把无意识的心智活动,当做思想一样带入觉知里。
 
可是,它总是会以一个感受的方式,反映在身体里面,好让你能够觉察。用这种方式观察情绪,基本上就像我先前提过的倾听或观察思想是一样的。
 
这时候的你,已经不再是这个情绪了,你是观察者,那个观测的临在。做这个练习,会让你所有无意识的部分被带进意识的光照之下。这样来说,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观察自己的思想同样重要
 
要习惯性地自问:这一刻,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这个问题会把你导引到正确的方向上。不过,不要分析,只要观察。
 
把你的注意力向内转。感觉情绪的能量。如果没有情绪在,再把你的注意力带入更深的身体能量场里面。这里是通往存在的大门。
 
一个情绪通常代表一个被强化,且蓄满能量的思想模式。更由于它蓄势待发的能量,一开始并不容易保持足够的临在以便观察。
 
 
 
终止情绪与思考的“痛苦循环”
 
它想要掌控你,而它通常都会得逞,除非你有足够的临在。如果你因为缺乏足够的临在,而无意识的被拖进跟这个情绪的认同里,这是常态,这个情绪就暂时变成了
 
你的思考和情绪之间,往往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它们彼此喂养。思想模式以一个情绪的形式,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放大了的映像,而情绪使用它的震动频率,继续豢养这个原初的思想模式。
 
思想在情境、事件、或者被感知为情绪肇因的人身上,把能量喂给了情绪;情绪再把能量反馈给思想模式,如此周而复始。基本上,所有情绪都是一个最原始而没有差别的情绪的变它的根源是来自于失去了对我们那个超越名相的本来面目的觉知。
 
因为它无差别的性质,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精确的名称,来描述这个情绪。恐惧相当贴近,不过除了一个持续性的威胁感之外,它还包含了一个深度的遗弃感和不完整感。
 
也许单纯地把它叫做痛苦不失为一个最适当的名称,因为它和这个基本情绪一样无等差分别。去对抗或铲除这个情绪的痛苦,就是心智的重大责任。
 
这也是它疲于奔命的原因之一。可是它充其量也只是暂时地把痛苦给掩盖而已。事实上,心智越费心尽力地想要摆脱痛苦,痛苦就越强。
 
心智永远找不到解答,它也不容你找到解答,因为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不妨想像一个追查纵火犯的警官,而实际上,这位警官就是纵火犯。
 
除非你停止从心智的认同里,也就是我执里,汲取你的自我感,你不会有从痛苦中解脱的一天。如此你的心智才会丧失它的权位,而本体便以你真如本性的面目,不请自来。
 
 
 
在思想流的间隙,便可瞥见“爱”
 
接下来要问的是:那么像爱或喜悦等正面的情感,又怎么说呢?
 
它们是你与存在有了内在联系后,自然状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每当你的思想流产生间隙的时候,爱(love )和喜悦(joy )的惊鸿一瞥,或者短暂的深度和平(peace ),便可能来临。
 
对大多数人来讲,只有当殊胜大美当前、体能发挥到极限、甚或生死交关的当头,才会引发出心智的失语状态。这样的间隙,才会出奇不意地发生。
 
这里内在的寂静突然来临。在这份寂静中沁沁而出的,有一股微妙又强烈的喜悦、爱和和平。通常这种时刻只是浮光掠影,一闪即逝。因为心智又忙不迭地履行它制造噪音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
 
在你没有把自己由心智的铁牢中解脱出来之前,爱、喜悦和和平便不可能滋长。不过它们并存是我所谓的情绪。爱、喜悦和和平,在一个比情绪更深的层面。
 
因此你势必先要全然地意识到你的情绪,并且能够感觉它们之后,才能进一步感觉到那超越情绪的爱、喜悦和和平。
 
情绪这个字的愿意是干扰,它源自拉丁文的emovere——“ 打扰的意思。爱、喜悦和和平,是存在的深层状态,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与存在的内在联系状态的三个面向。
 
在这种状况下,它们没有对立。这是因为它们源自于心智之外的缘故。情绪则另当别论,它是二元心智的一部分。它受制于对立法则。简言之,就是有好必有坏的意思。
 
因此在一个无明的、心智认同的情况下,往往被误称为喜悦的,其实只是痛苦享乐的交递循环里,短暂的享乐罢了。
 
享乐不同于喜悦的内发,它总是向外攀援而来的。同一个事物,今天带给你享乐,明天却让你痛苦,或者是离你而去,让你在匮乏中痛苦。
 
而那被称之为爱的,也许能带给你一时的欢乐和刺激,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上了瘾的攀缘,在极度需求的情况下,可以瞬间由爱生恨。
 
 
 
恢复你无法摧毁的自然本性
 
许多的关系在蜜月期结束之后,便在爱、恨、吸引、攻击之间摆荡。真爱不会让你受苦。它怎么会呢?它不会在瞬间转爱为恨。真正的喜悦,也不会变成痛苦。
 
我曾经说过,即使在你开悟之前——在你解脱心牢之前——你也许浅尝过真爱、真喜悦、或者深度的内在和平,它虽静止却生机盎然。
 
这些都是你真如本性的面向,却遭到心智的蒙蔽。即使在一个正常的爱瘾关系里,也会觉受到一种更纯真、更不可毁灭的片刻
 
不过它们也只是春光乍现,随即又被心智的干扰遮蔽了。你也许有如失去瑰宝之痛,或者你的心智会说服你说,毕竟这只是一场空幻。
 
事实上,它既不是空幻,你也不可能失去它。它是你自然状态的一部分,它可以被心智遮蔽一时,却永远无法被摧毁。纵或乌云铺天盖地,太阳却不曾消失。而太阳就在乌云的另一端。
 
佛陀说痛苦或受苦,源自于欲望和渴求,所以断欲是离苦的究竟之道。所有的渴求,全都是心智为了取代存在的喜悦,而向外境和未来寻求救赎或成就
 
只要我还是我的心智,那么我就是那些渴求、那些需要、那些匮乏、脆弱,和厌离。离开它们,便没有。我只是一个可能性、一个有待实现的潜力、一颗尚未萌芽的种籽。
 
 
 
对解脱或开悟的欲求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我,即使对解脱或开悟的欲求,都只是另一个要在未来付诸实现或完成的渴求。因此,切勿寻求欲望的解脱,或达成开悟。要变成临在。以心智观察者的身份临在。
 
不要套佛陀的话:要当佛陀、要当“觉悟佛陀这个字的本意)。自从人类由恩典的状态中坠落,而进入时间和心智的领域,丧失了对存在的觉知,便被痛苦折磨了亿万年之久。
 
人类在痛苦中,视自己为了无意义的断瓦残片,在一个疏离的宇宙中,断绝了自己和源头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只要你与心智认同,也就是说,只要你在灵性上是无意识的,你便难逃痛苦的藩篱。